清萊省帕黨村培英中學 簡介
為泰國戍邊的中國雲南籍軍人們在帕黨村安定下來後,深感於學習文化,承傳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,於1976年春,在帕黨成立了一所文化補習學校,以讓部隊中文盲半文盲的士兵及其第二代子女,接受最基本的華語教育,這就是帕黨培英中學的雛型和由來。
1983年泰國軍隊突然以武力逼迫泰北的所有華校改制為泰國教育模式,在學校強制推行泰語教育,委派泰國校長和泰國老師,正常的課時一律不能教授中文。然而,泰北的華人並沒有因此放棄華教,“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”,他們把華文教育改為夜晚的家庭式教育,陽奉陰違,在泰北的各個山鄉村寨,秘密延續著華教。
1986年在帕黨的一所名叫平海贍養中心的慈善機構,外遷孟養熱水塘榮民之家,房舍騰空,原帕黨文化補習所(培英小學的前身)於是遷入,正式命名為培英小學。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,終於有了今天培英中學的規模,在校學生達300餘人。後期帕黨中學的擴建,得力於一位名叫錢秋華有愛心的台灣女士,她不但在滿堂創辦了“滿堂之家育幼院”,還在帕黨創辦了“溫暖之家”,並且幫培英中學建起了一棟二層樓的教學大樓,取名為“逢甲教學大樓”,這就是帕黨培英中學的來歷。在逢甲教學大樓一樓樓梯口的牆壁上,鑲嵌著一塊紀念碑,用樸素的文字記載著該校的歷史,碑文的標題為“滄海桑田帕黨山,百年樹人話培英”。
在該校大禮堂外的牆壁上,分 別貼著對“禮、義、廉、恥”的明確解釋。“禮,是規規矩矩的態度;義,是正正噹噹的行為;廉,是清清白白的辨別;恥,是確確實實的覺悟。